您的位置: 首页--> 历史--> 中国历史七上电子课本文集 |
《三国演义》可谓家喻户晓,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。 而在历史上,东汉末年州郡割据、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? 曹操、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,进而形成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? 官渡之战 东汉末期,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, 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 ①,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,并招揽各种人才。 在农业生产上,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,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, 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,又筹集了军粮。这样,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。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,兵多粮足,实力强大。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,称雄北方。 200年,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。曹操采取声东击西、各个击破的战术, 偷袭袁军的粮囤,烧掉其全部军粮,迅速歼灭袁军主力,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。 ![]() ① 许,位于今河南许昌东,秦朝时设县,221年改名许昌。 相关史事 当时袁绍拥兵 10 万,战马万匹, 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。两军在官渡相持时,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, 告之袁军粮草辎重屯于乌巢。曹操便率精兵偷袭乌巢, 烧掉袁军粮草,进而大破袁军。最后袁绍只带800 名残兵逃过黄河。 赤壁之战 208年,曹操挥师南下,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, 统一全国。曹军占领荆州后,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。 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,共谋抗曹之计。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, 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。 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,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, 两军在赤壁对峙。曹军远道奔走,兵士疲惫,军中多是北方人, 不服水土,又流行疾病,以致刚一交战,曹军便遭失利, 撤到江北。针对曹军不习水战、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, 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,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。 黄盖送去“降书”后,率领几十艘船,上面装载着浇上油的柴草, 驶向对岸。曹军官兵以为是来降的吴军,毫无防备。当来船离曹营不远时, 突然同时点火,借着风力冲进曹营的船队,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, 还延及岸上营寨,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。周瑜随即率领军队攻杀过来, 曹军大溃,曹操带着败兵北撤。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,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 ![]() 相关史事 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、 张飞, 但缺少辅佐的谋士。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,就三次亲自登门求见, 恳请他出山。这就是流传至今的“三顾茅庐”的佳话。 ![]() 问题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《三国演义》, 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“蒋干盗书”“孔明草船借箭”“周瑜打黄盖”“诸葛亮借东风”等情节。 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,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?说说你的想法。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后,曹操转而经营关中,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, 完成了北方的统一。刘备占领了湖北、湖南的大部分以后, 又向西南发展,占取四川、云贵地区。 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、广东, 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、湖南的势力范围。 220年,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,在洛阳称帝,国号魏。 221年,刘备在成都称帝,国号汉,史称蜀汉。次年,孙权称吴王。 229年,孙权称帝,吴国建立①,定都建业。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。 ① 也有学者将 222年孙权称王,作为吴国建立的时间。 ![]()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,大力兴修水利。 孙吴开发江东,造船业发达,发展了海外贸易。 230年,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,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。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,发展经济,改善民族关系,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。 ![]() 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,制成提水工具翻车。 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,便利灌溉;遇到涝灾, 也可以用来排水。翻车既轻巧,又便于操作,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。 课后活动 1.朗读曹操的诗句,回答问题。 (1)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生民百遗一,念之断人肠。 —《蒿里行》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?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? (2)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 —《步出夏门行》诗中的“壮心”指的是什么?他实现了吗?原因是什么? 2.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。 议一议: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? 知识拓展: 诸葛亮 诸葛亮,字孔明,时人称“卧龙”。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,诸葛亮辅佐刘备,筹划军政大事,后被任为丞相。 刘备死后,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他来主持。 他忠于职守,公正无私,治蜀有方。 他多次出师伐魏,终未成功,最后在行军途中病逝,正如他说的“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”。 |